中国政府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 扬州市人民政府
繁體中文

  •  网站首页
  •  新闻中心
  •  魅力高邮
  •  政务公开
  •  公共服务
  •  互动交流
  •  专题聚焦
  •  数据开放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及政府办文件 > 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索 引 号 113210840144269262-2021-005 体裁分类 通知
主题分类 文化、科技、教育、新闻出版 组配分类 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发布机构 高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2020-12-30
名  称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高邮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 公开日期 2020-12-30
文  号 邮政办发〔2020〕206号 关 键 字
内容概述
文件下载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高邮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0-12-30 20:21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园区(街道)管委会(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高邮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高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12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高邮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高邮段宝贵遗产,再现“千年运河”内涵,推动高邮融入国家、省和扬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谱写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高邮篇章,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依据

根据国家、省和扬州市部署,依据《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规划》和《大运河扬州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本实施方案实施期为2021年-2025年,中期展望到2035年,远期展望到2050年。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扬州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积极彰显“一湖两河三堤”独特格局,将我市大运河沿线打造成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

三、主要任务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点实施邮运世遗文化公园展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运河水利保护利用、运河交通提质提效、运河生态管控保护、运河全域旅游发展和运河美丽镇村建设工程。

(一)邮运世遗文化公园展示工程(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文广旅局、文旅集团,参与单位:相关部门及沿线乡镇园区)

围绕运河世界遗产节点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深入挖掘邮驿文化内涵,以运河第一驿(盂城驿)、运河变迁活化石(一湖二河三堤)、运河水工长城(平津堰)为核心,建设高邮大运河世界遗产文化公园。

依托大运河、通扬运河等重要河道,串联界首小闸、高邮里运河东西堤、南门大街、高邮老船闸等沿线文物、文化资源,注重整体设计,突出整体文化价值与特色,提升运河两岸景观风貌,打造大运河文化集中展示带。

以龙虬庄遗址、平津堰、盂城驿、镇国寺、南关坝为重点,打造大运河文化特色展示点。依托特色展示点,进一步丰富文化展示维度,补充和完善大运河文化展示体系,将运河文化渗透到居民日常生活中。

(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程(牵头单位:市文广旅局,参与单位:农业农村局、水利局等相关部门及沿线乡镇园区)

开展大运河文化遗产调查和认定,完善大运河文化遗产分级分类名录和档案,在现有世界遗产点段的基础上,推动更多点段列入世界遗产点段补充名录。在静态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研究增加动态、活态的文化互动遗产保护项目。加大对平津堰等重要水工遗存的研究、解读和宣传力度,加大对沿运引水闸洞的历史研究,积极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弘扬高邮运河水工文化。

实施大运河高邮段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状况进行调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抢救性研究、记录和传承保护,对具有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加大对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等重要农业遗产资源的监督管理、展览展示和宣传推介力度。

(三)运河水利保护利用工程(牵头单位:市水利局,参与单位: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及沿线乡镇园区)

建立河道监测评价体系,推进河湖健康评价,完善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开展沿运重要水功能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城区骨干河道的健康评价。合理保护利用岸线资源,布局调整生态、生产、生活等沿运岸线空间,严格实施用途管制。加强岸线资源管控,清顿整理不合理开发利用岸线的项目。

健全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建成河长制综合管理系统,完善全市统筹、河长主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的大运河综合管理模式。加强督查考核力度,以河湖长制实现河湖长治。

保障南水北调水源水质。基本保障现有江水北调和南水北调新建工程安全稳定,提高向省外调水和工程水质安全保障的能力。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南水北调二期工程。加强南水北调区域水环境治理,以南水北调清水通道为核心,实施高邮灌区现代化改造、周边水系河湖生态修复和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实施清水活水工程、良好湖泊保护工程以及生态廊道安全屏障建设工程,南水北调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

(四)运河交通提质提效工程(牵头单位:市交通局,参与单位:生态环境局、水利局等相关部门及沿线乡镇园区)

提升通扬线高邮段航道通达能力和水平,构建以大运河为主干线的高等级航道网络。推进运西船闸扩容改造,提升大运河高邮段航道船闸通过能力。优化沿运港口规划布局,加快建设高邮城东作业区。

构建多式联运交通体系,推进公铁水联运发展,加强公路、铁路、港口规划衔接,合理布局联运节点、通道和网络,推动运河港口与高速、铁路等外部交通方式有机结合,打造顺畅高效的沿运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

提高绿色航运发展水平,聚焦治违治水治气,加强交通建设工程、堆场、码头扬尘污染控制,实施高邮港口(北港)综合整治工程,打好柴油货车和船舶污染治理攻坚战,优化调整货物运输结构,加大机动车污染防治。开工建设界首水上服务区、城南水上停泊区、内河应急搜救中心工程,加快推进通扬线航道整治工程,建设捍海大桥、武安大桥等重要桥梁工程,打造大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

(五)运河生态管控保护工程(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发改委、行政审批局,参与单位:相关部门及沿线乡镇园区)

原则上除城市建成区(含建制镇)外,大运河高邮段主河道两岸各1000米范围内优化滨河生态空间,严控新增非公益性建设用地。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实施滨河防护林生态屏障工程,在沿河两岸集中连片植树造林,以风景树种为主,加强植被绿化。属于永久基本农田的,应以种植大田作物为主,注重与周边自然生态系统有机结合,发挥生态服务功能;属于滨河自然水生态系统的,可规划建设一批湿地公园;属于城市近郊区域的,可规划建设一批植物园、城市公园等;属于城市远郊区域的,可规划建设一批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属于村庄的,要强化自然生态修复和改善,提升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城市建成区应强化规划管控,落实土地用途管制,腾退的土地用于建设公共绿地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切实维护运河风貌。对于自然条件良好、生态功能突出的河湖滨岸重点区域,自然生态空间范围可不限于1000米。

将京杭大运河高邮段主河道两岸各2000米范围划定为核心监控区,严格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历史风貌保护,突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核心监控区要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沿线产业现状和保护要求,合理布局水利、环保、航运、物流、交通等基础设施。核心监控区实行负面清单准入管理,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目录,强化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严禁新建扩建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矿企业等项目。限期拆除违规占压大运河河道本体和岸线的建(构)筑物,推动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相关规划要求的已有项目和设施逐步搬离,原址恢复原状或进行合理绿化。核心监控区的非建成区严禁大规模新建扩建房地产、大型及特大型主题公园等开发项目;城市建成区老城改造按照高层禁建区管理,落实限高、限密度管控要求,逐步改造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构)筑物,控制城市景观视线走廊,限制各类用地调整为大型工商业项目、商务办公项目、住宅商品房、仓储物流设施等用地,整体保护大运河沿线空间形态。

划定大运河河道两岸生态保护红线和湖泊、湿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禁建保护区域,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将重要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与水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保护范围,细化分类分区管控措施。全面实施自然保护区、清水通道、饮用水源地、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等6大区域生态管控清单,严格执行各项管控措施,努力打造生态经济先行示范区和生态廊道建设的样板区。

(六)运河全域旅游发展工程(牵头单位:市文广旅局,参与单位:文旅集团、教体局等相关部门及沿线各乡镇园区)

构筑运河旅游全新格局。深入挖掘和整合以运河西堤、湖上花海、清水潭旅游度假区、芦苇荡、珠湖小镇等为代表的沿河沿湖水域风光类资源;以双黄鸭蛋、菱塘鹅、高邮湖水产、高邮阳春面、秦邮董糖、临泽汤羊、界首茶干等为代表的美食资源;以龙虬庄遗址、平津堰、南关坝等为代表的遗址遗迹类资源;以盂城驿、镇国寺塔、南门大街、北门大街等为代表的建筑与设施类资源;以秦少游、汪曾祺、王氏父子等名人以及高邮民歌等曲艺为代表的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以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界首雪枫大学、周山烈士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教育旅游资源;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文明城市等为代表的城市“金字招牌”类旅游资源,发展运河精品旅游。开通旅游公交专线、旅游直通车,提升旅游交通换乘效率,完善全域旅游导览标识、氛围营造等基础设施。鼓励适宜河段发展水上旅游,合理规划建设一批水上游览专用航道、码头。

做强节庆体育赛事。办好中国邮文化节、中国双黄鸭蛋节等品牌节庆活动,不断提升节庆的参与性、体验性和知晓度。进一步扩大环高邮湖国际自行车越野赛、高邮大运河半程马拉松赛、横渡高邮湖游泳赛等大型运河品牌体育赛事的规模和影响力。

加快发展产业旅游。鼓励具有旅游产业价值的企业逐步开放生产车间,设立用户体验中心,推动传统企业和旅游进一步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大运河两岸在工业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老旧工业厂房、仓库等设施,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改造升级,发展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等高附加值产业,丰富制造业、加工业等行业产品的人文内涵,增加附加值,推动形成工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七)运河美丽镇村建设工程(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参与单位:相关部门及沿线各乡镇园区)

优化总体城镇布局。加速开展古城相关片区改造与更新,整治提升老城各项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景观。重点培育菱塘回族乡、三垛镇、临泽镇等3个小城镇,以重点中心镇为核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形成腹地乡镇集群抱团发展的格局。

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强化规划引导,按照特色化、多样化的发展思路,鼓励和支持菱塘回族乡清真村等大运河沿线乡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提升经济综合实力,改善生活水平,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依托特色村落的自然景观、文化习俗、历史遗存等资源,在大运河沿线优先选择一批特色产业基础良好、区位条件优越、核心区集中和发展潜力较好的地区试点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壮大特色产业,加快综合改革,传承乡土文脉,加强环境整治,改善公共服务,推动乡村全面进步,打造一批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特色田园乡村示范。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高邮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统筹实施重大事项,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部门难点问题,审议重大政策、重大问题和年度重点工作,督促检查重要任务落实和实施情况。

(二)加强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利用高邮中专等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专业化人才,厚植发展力量。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引进高级人才、创新人才、技术人才,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三)加强项目支撑。围绕七大实施工程,建立高邮大运河文化带项目储备库,推动更多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省、扬州市规划和计划之中。加大力度提供重大项目实施的要素保障,确保重大项目有序落地实施。加强项目建设运营的事中事后监管,确保通过项目带动保障规划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方针政策权威发布,网上问政快速回应。

  • 欢迎关注高邮政府网官方微信“中国高邮”。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中国高邮”或“zhongguo_gaoyou”关注。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高邮市人民政府 苏ICP备05084892号-1 网站标识码:3210840025

主办单位:高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9号